讓衛星走進“大眾消費”時代
八月驕陽,氣溫不斷攀升,步入位于長春的長光衛星技術公司,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以“吉林一號”高分03星為藍本,開展衛星批量化生產,推動我國商用衛星進一步走向“大眾消費”。
“從我國發射第一顆衛星至今已有50多年,但老百姓日常能用到的衛星相關產品,主要還只有地圖導航、天氣預報,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價格因素。這個行業想發展,造價必須降下來,這也是我們著力在做的一件事。”長光衛星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對記者說。
作為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成立6年多來,以“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分辨”為目標,通過不懈技術創新,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以其自主研發的高分03星為例,該型號衛星在達到分辨率1m、幅寬17km的指標下,重量由原來的420kg降到40kg,衛星造價隨之下降。同時,衛星瘦身減重后,一只火箭可攜帶的衛星數量相應增加,從而大幅降低了發射成本,提高了發射效率——去年9月,該公司在海上成功以“一箭九星”方式,一次性發射9顆高分03星,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新紀錄。
“成本降下來后,就可以發射更多的衛星,組成星座,加速獲取更高質量的遙感信息,并使衛星圖片的價格迅速下降。”賈宏光介紹,迄今為止,長光衛星已通過12次發射,將33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吉林一號”衛星快速增至29顆,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對全球任意地點的天重訪能力達到9~11次,最快可在11分鐘內實現對應急任務的響應,指標全國領先,而衛星圖片的價格則降低到了初期的1/10左右。
長期以來,“衛星不能批量生產”,是導致衛星及其服務價格昂貴的另一重要原因。據了解,以往,我國造一顆衛星最快需要3年時間,但眼下,這一歷史也正在被長光衛星改寫——基于公司技術水平的成熟度和穩定性,長光衛星啟動了批量化生產線建設,現已具備年產50顆衛星的能力,產線全部建成后,年產能將達到100顆衛星。
隨著長光衛星進入批量生產,“吉林一號”衛星星座開始跨入高速組網時代,今年內可形成66顆衛星組網,“十四五”期間將實現138顆衛星在軌運行,屆時“吉林一號”將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內重訪能力。
“天上的衛星多了,圖像的實時性與質量自然會更好,同時,衛星圖片的價格便宜了,后續應用就跟上來了。” 賈宏光告訴記者,如今,圍繞衛星制造,上游有300多家企業為長光衛星供貨,下游也有超過300家企業使用該公司的衛星圖像進行后續分析,產業鏈發展非常迅速。
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使長光衛星逐步發展成為集衛星研發、生產、發射、運營到應用全產業鏈運行的商業公司。今年4月,新經濟智庫長城戰略咨詢聯合天津市科技局發布《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長光衛星以估值19億美元成為東北唯一、吉林省首個“獨角獸企業”,這也讓該公司員工深受鼓舞。
“接下來,我們將再接再厲,制造出更多功能強大、造價低廉的衛星,并依托衛星星座獲取的海量遙感數據,繼續加大相關產品開發力度,構建遙感服務大眾的數字化產業集群,為各界用戶及社會大眾提供更快速、更優質、價格更親民的遙感信息服務。”賈宏光說。記者 彭冰 柳姍姍 實習生 王濤
(責任編輯:支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