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大數據殺熟”,上海給數據“立規矩”
■記者 王嘉旖 王宛藝
同一家酒店、同一種房型,價格卻“因人而異”,差價能達百元……日常網絡消費中,消費者時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價格套路”,背后則折射著“大數據殺熟”。上海,正試圖從地方立法層面根治這一“頑疾”。昨天,《上海市數據條例(草案)》提請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二審,與會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公眾代表等紛紛表示,對交易價格等方面的“差別待遇”要厘清職能部門職責,避免出現“無人管”的現象。
據介紹, 《上海市數據條例(草案)》是上海主動適應社會對數據資源利用新需求而創設的一部綜合性地方法規,將有助于促進數據流動,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為何產生大數據“殺熟”現象?這源于個別企業對用戶數據的“濫用”——把基于大數據算出的用戶畫像用于所謂“精準營銷”。
不少代表在此前公開征詢意見中均談及這一問題。就拿“點外賣”來說,在“算法之手”推動下,一些老顧客被視作黏性更高,即便在同一家店,也可能被匹配到更高價格。
《條例(草案)》討論過程中,數據處理人的“權限”成為討論焦點。不少市民在基層立法聯系點提出,要對一些互聯網企業的“差別待遇”進行管理識別。人大代表也紛紛表示,由于數據管理具有跨領域特征,要界定相關部門職責。
同樣,在手機上安裝應用軟件,許多人會遇到如下情形——彈出隱私協議讓你“打勾”,一旦選擇“不同意”,應用軟件的許多功能便無法使用。面對“霸王條款”,許多人默默吃下啞巴虧。
對此, 《條例(草案)》擬明確“嚴保護”理念。審議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一致認為,充分保障自然人的知情權很關鍵,要從頂層制度設計中前置化解有可能引發的矛盾糾紛。
上海正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被賦予更多期待。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數據資源,也成為此次數據立法中的關鍵。
“這涉及到多元利益主體的訴求平衡,”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說,從政府到企業,不同主體在數據開發利用中的角色各不相同。他特別關注到了上海在規范數據開發方面的一系列創新探索。譬如,目錄清單管理、分類共享機制、授權開放運營等。而反映在此次《條例(草案)》中,擬針對公共數據開放清單作出一系列規定,包括明確數據開放范圍、類型、條件和更新頻率等。
邵志清認為,一系列制度設計,都是為了讓數據在安全前提下高效流動。其中,實現數據要素的“可用不可見”尤為關鍵。所謂“可用不可見”,指的是數據開發利用主體在不直接接觸原始數據的前提下,通過傳輸需求和部署算法而得到計算結果。這樣一來,數據得到充分利用,安全系數也能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支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