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下的“科技神話”
喜馬拉雅山南麓,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是夏爾巴人的聚居地,這里孕育了獨特的夏爾巴民俗文化。過去,因為交通不便,進出陳塘的所有物資,全靠人背畜馱。陳塘曾被世人稱為“中國最后一座陸路孤島”,海拔2000米以上的陳塘,面積255平方公里,2600多名夏爾巴人聚居在此生活。
科技固邊境,心中有祖國
陳塘鎮有12公里長的邊境線,有21個國界界樁,管轄著“第一村那塘”等6個行政村,5個山口通尼泊爾,與尼泊爾的基瑪塘嘎遙遙相望……
走進陳塘鎮,夏爾巴人的村落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每戶人家房頂上飄揚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2019年底,首條通往陳塘鎮的公路通車,極大地方便了夏爾巴人的生活。
公路開通前,陳塘鎮夏爾巴人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過去從縣里到陳塘,到了日屋鎮就得走路前往,中間要翻一座大山,花一天時間才能到達陳塘。”日喀則市科技局局長楊興武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去年以來,在自治區首個“揭榜掛帥”項目——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專項的支持下,村里建基地、育產業、創品牌、拓市場,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記者來到陳塘鎮那塘村87歲的村民加參家,一家人正在忙碌著整理收獲的土豆,房前一面五星紅旗正迎風飄揚。加參老人說,他們家每周都要升國旗,升國旗的時候還要唱國歌,這已成為家里的生活習慣。“現在不愁吃喝,日子越過越好,這都是共產黨的恩情。”加參的兒子卡杰插話道。28歲的卡杰是村里的雙聯戶長,定期召集村民巡邊護邊。
巡邊時,有專人舉著國旗走在前面。卡杰說:“巡邏要到邊境一線,帶著國旗,就是在證明這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手里有國旗,心中有祖國。帶著國旗去巡邊,心里踏實。”
定結縣副縣長丁麗敏告訴記者:“鞏固拓展邊境地區脫貧成果,積極銜接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科技投入持續增強,賦能農牧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帶,惠及陳塘邊境各村群眾。”還有鄉村改房屋、建廣場、裝太陽能燈、修水泥路、鋪排污管……
如今,在陳塘鎮,掛國旗、唱國歌成為夏爾巴人傳承歷史、守護祖國大好山河的日常。
養殖技術賦能,農牧民喜增收
“嗶、嗶、嗶……”5月24日上午,一群黑乎乎的藏香豬從山腰沖下,聚集在養殖員古如面前。這些體型矮小、毛色黝黑的豬仔,圓了他和69戶那塘村民的致富夢。
自治區農科院環資所駐陳塘鎮那塘村第一書記秦基偉說,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專項落地那塘后,通過科學編制養殖技術規程和本地種源針對性飼料配方的研發,及藏香豬肉制品精深加工技術集成,當地藏香豬的繁殖率和出欄率極大提高。
目前,那塘村集體養殖合作社的藏香豬有200多頭,養殖場也初具規模。村黨支部書記桑丹告訴記者:“待養殖技術和銷路穩定后,將帶動更多村民搞養殖,走上致富道。”
打造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樣板,為什么選擇陳塘為突破點?自治區農科院環資所所長王文峰認為,陳塘地處邊境一線,農牧產業有基礎,致富邊民有期盼,自治區農科院有技術,有成果,有熱情,圍繞鄉村振興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現科研與生產有效結合,從而達到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的目的。
2021年以來,陳塘用科技為雞爪谷深加工項目賦能——配套藏藥材波楞瓜和食用菌黑木耳產業可持續規劃,打造藏香豬養殖管理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野生中蜂馴化養殖精細化水平等。一個個科技項目扎實落地,形成鄉村振興全產業鏈閉環模式,打破了陳塘“九山一水半分田”的資源稟賦限制。2021年,該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05元。
“陳塘鎮的發展實踐在西藏不是個案。”西藏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鐘國強說,自治區廣大科技工作者扎根雪域高原,以科技興邊、固邊為己任,以科技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為切入點,注入科技要素,系統解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科技服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樣板。記者 楊宇航 通訊員 王 珩
(責任編輯:支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