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領航 3699億投資折射浙江穩進提質信心
◎洪恒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穩經濟 促發展】
12月23日至24日,第六屆世界浙商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辦。大會共招引項目78個,總投資額高達3699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屆之最,涵蓋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
這一數字,折射出浙江推動經濟穩進提質的信心。“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浙商總會會長、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認為,浙商需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產學研政融用”創新體系的深度協同與項目攻關,在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技術領域,勇于探索創新突破。
從性價比轉向不可替代性
近年來,全球化進程遭遇阻礙,科技脫鉤等不和諧的雜音時有出現,加之疫情反復延宕、通脹高位運行等挑戰,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許多企業經營困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從制造業角度講,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外貿出口、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全球產業鏈的格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為邏輯而形成。”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認為,后疫情時代,以安全、穩定為邏輯的全球產業鏈正在加速重構。
他表示,以前大家追求性價比,未來必須要去追求不可替代性。國際產能合作有利于中國企業繼續融入全球供應鏈重構,實現“騰籠換鳥”和產業升級。
現如今,800萬浙商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發展等國家戰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南存輝建議,浙商群體可依托頭部企業綜合競爭優勢,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共建產業鏈合作“生態圈”,著力固鏈、強鏈、延鏈、補鏈,推動浙江設備、技術、標準、服務等對外輸出,實現合作共贏。
面對諸多全球性挑戰,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如何在科學范疇中找到核心問題?
“這既需要科學家的好奇心,也需要有實際需求的牽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國內大學、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應主動作為,在國際上廣交朋友,以更柔性的方式破解國際合作之困局。
以技術創新促進體制改革
大會期間,浙江省科技廳的“科技攻關在線”、浙江省經信廳的“產業一鏈通”等9個服務浙商的數字化應用平臺推廣發布,將從不同領域、不同維度賦能廣大浙商發展。
針對科創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堵點痛點問題,浙江始終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比如“科技攻關在線”,圍繞解決“攻什么、誰來攻、如何高效服務攻關、如何科學評價攻關”等問題,構建了全國首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數字化應用場景。
2016年至2021年,浙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3位,企業的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研發機構、承擔科技項目、授權專利數量均占全省的80%—90%。其間,浙江“科技新政50條”提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系統。
“過去我們常說的民營企業創新,往往是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但也要看到,這往往也會帶動體制機制的創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史晉川認為,對待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動,對合理的突破,要改善法律、法規政策,給予認可、保護。史晉川表示,黨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宏偉命題。這必須要通過高質量的發展來實現,民營企業的預期改善和信心提升,自然會激發出其強大的內生發展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創造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