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減“塑”!“以竹代塑”離我們還有多遠?
新華社南昌11月12日電 題:加速減“塑”!“以竹代塑”離我們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陳柱佐、劉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產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讓人們對“以竹代塑”有了更多期待。
代替塑料的為什么是竹材?“以竹代塑”離我們還有多遠?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治理白色污染的好“竹”意
“竹菜籃摸上去柔軟,卻能裝下十多斤菜,很有韌性。”近日,江西省吉安市市民彭敏網購了一個竹籃,每天下班后都提著它去買菜,“這比塑料袋好用多了,既環保,還有檔次。”
隨著白色污染日益成為威脅全球環境的突出問題,尋找更合適的塑料替代材料成為緊迫課題。
作為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員,竹材固碳能力突出,生長速度快,是理想的綠色可持續材料。專家測算,若全球每年使用1億噸竹子替代聚氯乙烯產品,預計將減少約6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國際竹藤中心研究員王戈介紹,中國竹資源豐富,共擁有竹類植物857種,2021年竹林面積達756.27萬公頃。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竹加工企業1萬多家,竹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增至2022年的415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去年11月,中國政府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讓這一基于自然的減塑方案得到更多關注,竹資源的自然稟賦在各地加快轉化為生活改善動能和產業發展動力。
延伸到工業領域,可降解的代塑竹產品壽命大大增加。記者在江西一家地板生產車間里看到,一根根原竹經過20多道流程后,變成了一塊塊光滑的重組竹地板。“相較于不到5年就會老化的木塑地板,可完全降解的重組竹地板使用壽命長達25年。”公司負責人介紹。
在江蘇,一種竹格淋水填料被用于近千家火力發電廠冷卻塔;在浙江,一家公司研發的竹纏繞復合管在給排水工程領域已實現產業化應用……從日用品到工業生產,再到建筑建材,“以竹代塑”產品使用場景覆蓋從民用到工業的多個領域。
圖為各式各樣的竹制品。新華社記者陳柱佐 攝
“竹”夢路上仍面臨挑戰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以竹代塑”在減少塑料污染方面具備競爭優勢,但囿于采收成本、技術設備、市場接納度等因素,產業加速發展仍面臨挑戰。
——采收成本高。“以一噸毛竹為例,砍伐、裝車、運輸等環節的人工成本將近450元,而平均市場價格只有不到600元。”江西省資溪縣竹產業協會會長鄧豐鶴說,目前大部分竹材只能通過人工采收的方式進行,設法降低人力消耗、擴大利潤空間,會對從業人員的生產積極性帶來有利影響。
——技術設備受限。王戈認為,當前竹產業的規模效益較差,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竹產品加工自動化水平低的影響。江西省一家竹企負責人坦言,雖然國內竹資源豐富,竹產業在近些年也得到較快發展,但不少生產車間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產線還無法實現自動化流水線生產,預計企業設備的更新換代還需要一段時間。
圖為一企業生產車間內竹材加工場景。新華社記者陳柱佐 攝
——市場接納度低。相較于售價較高的“以竹代塑”產品,不少受訪消費者表示還是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的塑料制品。如何實現從“便宜、能用就好”到“用得好還要更環保”的轉變,將綠色環保理念充分轉化為實際行動,也將影響竹制品消費市場的深度開發。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于文吉認為,從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到“以竹代塑”被列入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的會議成果清單,都將為竹產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多舉措推動“以竹代塑”發展
11月7日,中國政府與國際竹藤組織聯合發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在“以竹代塑”倡議基礎上呼吁各國在發展戰略和規劃中納入“以竹代塑”元素,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目標。
多位專家認為,在“以竹代塑”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完善資金補貼體系,著力推動竹林基地提升質效,改造低產低效竹林,從而提高產能,降低原料成本。王戈等建議加強規劃設計,科學引導產業集群建設,以優勢企業帶動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
圖為竹制家裝、家具展示空間。新華社記者陳柱佐 攝
針對技術困局,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黃慧建議繼續加強科研院校與竹企業、林農的對接力度,讓科研成果在產業實際中得到展示應用。“只有通過技術革新讓產品的生產效率提上去,成本才能降下來,市場占有率才能提高。”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產品少不了消費者的支持。江西雙槍竹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朝斌認為,大眾環保消費理念的轉變仍然任重道遠,但消費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將有力帶動消費升級。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煒表示,希望以“以竹代塑”倡議為契機,多措并舉,切實提高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水平,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推動我國竹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責任編輯: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