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新突破” 是曙光還是蜃景?
美國科學家迪亞茲日前發(fā)布了“室溫超導”的最新進展,但南大聞海虎教授很快通過實驗論證將其推翻。
關于“超導”的討論,至今依然熱烈。“超導”到底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李晉斌表示,如果“室溫超導”真的實現了,以后在家里就能搞一個非常酷的懸浮沙發(fā)躺著看電視,嗑瓜子。但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滿足多個條件,科學家們還得繼續(xù)奮斗很多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什么是“超導”技術
112年前,“超導”現象被發(fā)現
科普“超導”需要從它的概念說起。“超導”顧名思義“超級能導電”,它的發(fā)現,要追溯到1911年。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曼林·昂尼斯發(fā)現,把汞冷卻到-269攝氏度時電阻會突然消失,電子會在其中無阻礙地運動。后來,他又注意到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汞相類似的特性,他將這種特殊的導電性能稱之為“超導態(tài)”。這是人類首次發(fā)現超導現象。昂尼斯因研究物質在低溫下的性質,并制出液態(tài)氦而榮獲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超導的形成機制,類似于很多人聽過的一個故事——拿破侖的軍隊過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李晉斌解釋,“同樣一座橋,普通游人用各自的步行節(jié)奏通過,橋不會產生共振現象,所以能繼續(xù)維持。但軍隊過橋時,相同人數對橋產生的壓力沒有增加,但軍士腳步整齊劃一,致使橋產生共振,最終橋面轟然倒塌。”同樣,極低溫下的金屬塊里,原本不規(guī)則運動的電子,一下子像軍士一樣,開始了整齊運動,于是便有了物理定義里的“關聯”,類似于軍士腳步產生的“共振”,一下子就有無窮的導電能力。
怎樣給超導環(huán)境“升溫”,科學家們拼了
“超級能導電”這一特性雖然被科學家發(fā)現了,但卻自帶“致命缺陷”:它只能在-269攝氏度這樣極低的溫度中實現“超導”,正常環(huán)境下,金屬還是存在電阻,電流通過時依然會“受到阻礙”。
要是能在常溫下實現“超級能導電”,該有多好!此后的一個多世紀中,為了逐步提高超導臨界轉變溫度,努力達到正常人能接受的“室溫”,新的超導材料相繼被發(fā)現,一波接一波沖擊更高的超導臨界轉變溫度,每次發(fā)現都推動著科學家投身相關的研究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前后有10位科學家因為超導研究而獲獎。其中較為著名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柏諾茲和繆勒開始在氧化物中尋找超導體,最終在1986年成功合成鈣鈦礦結構的鑭鋇銅氧化物,臨界轉變溫度達-238.15攝氏度。這立刻掀起了全球范圍的熱潮,包括華人物理學家朱經武和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在內的團隊,很快將高溫超導的臨界轉變溫度提升到-173攝氏度以上。柏諾茲和繆勒因此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超導家族中的很多成員,都是中國人發(fā)現的
鈣鈦礦的結構類似于我們見到的陶瓷,沒有辦法加工成傳輸線。2008年,日本科學家細野秀雄發(fā)現了一種很重要的材料——鐵基超導體,其超導溫度可達-247.15攝氏度。中國科學家敏銳地注意到這個材料很重要,接著把鑭氧鐵砷氟中的鑭換成了其他的鑭系元素,結果他們獲得的釤鐵砷氧氟,超導溫度可以達到-218攝氏度。這就是第二大高溫超導體家族——鐵基高溫超導體。
現在,科學家發(fā)現了這個家族的很多成員,其中很多是中國人發(fā)現的。鐵基超導塊體材料目前最高超導溫度可以達到-218攝氏度,鐵硒薄膜材料至少可以達到-208.15攝氏度。
這一次,中國科學家質疑美國的“最新研究”
這次美國科學家迪亞茲的最新“研究成果”,主題依然是對超導臨界轉變溫度的“優(yōu)化”。迪亞茲團隊通過實驗,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在室溫和相對較低壓力的可在實際條件下工作的“超導體”。該超導體由氫、氮和镥(Lu-N-H)三種金屬元素材料混合、放置在“金剛石壓砧”裝置中加壓,在約21℃溫度下、以及1萬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下進入超導狀態(tài),失去了對電流的阻力,從而實現這種新型超導體在室溫環(huán)境中應用的可能。
這引發(fā)業(yè)內專家和媒體熱議。不少專家對這一成果持觀望態(tài)度。一些人對迪亞茲團隊的可信度表示懷疑。
很快,迪亞茲的這一結論就被南京大學聞海虎教授團隊推翻。3月15日,聞海虎團隊提交了一篇包括9名作者、長達16頁的研究論文,直截了當否定了迪亞茲的研究結論。論文結論稱:“我們的實驗清楚地表明,從環(huán)境壓力到6.3GPa,溫度低至10K(約-263攝氏度),镥氮氫材料LuH2±xNy中不存在超導性。”
滿足多個條件,“室溫超導”有實現的可能
A
未來不僅有懸浮城市和懸浮汽車
還可以坐著懸浮沙發(fā)看電視
“其實,迪亞茲的實驗縱使可以實現,也忽略了超導應用的條件。”李晉斌教授告訴記者,真正要實現“室溫超導”,除了壓強和低溫之外,還需要電流等多種條件的配合。“舉個例子,大家都覺得木頭是絕緣體,其實,當電流足夠大時,連木頭都會被擊穿,從而變成導體。”
那么,科學家們奮斗了一百多年的“室溫超導”,到底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對此,李晉斌表示,科學論證中完全可以有。其實,壓力大一點就可以幫科學家實現室溫超導。比如說氫在常溫下是氣體,兩個金剛石對著壓就會變成金屬氫,金屬氫就是傳說中的室溫超導體。
科學家們曾發(fā)現,在鑭氫10里面加200萬個左右的大氣壓,可以達到臨界溫度250K。250K是什么概念?是-23℃,在東北就當作室溫了。
“如果滿足了室溫超導的所有條件,真正實現室溫超導后的生活,還是挺愜意的。”李晉斌舉了個例子,比如,以后在家里就能搞一個非常酷的懸浮沙發(fā)躺著看電視,嗑瓜子。我們走出房間,可以看到天上有懸浮的城市,地上有懸浮的汽車,不只是懸浮的高鐵了。
B
乘坐超級磁懸浮列車
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半小時
“超導除了超級導電性這一性質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性質就是抗磁性。”李晉斌告訴記者,如果未來“室溫超導”可以實現,利用超導抗磁性可以建造超級磁懸浮列車,那么北京到上海的高鐵時間將縮短到半小時。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超導”還是個玄幻的科學名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超導”已有不少應用。比如,航空航天中的精密測量,又或者是醫(yī)院里的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能夠比X光拍得更加精細,就是用上了超導技術。科技的確可以改變生活。”李晉斌說。
(責任編輯:歐云海)